行业新闻

绥德石雕:流传千年的匠心故beat365入口事穿越时光的石雕盛宴

2023-06-25 17:31:1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绥德,秦汉名邦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荟萃。在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石雕、剪纸、秧歌、民歌、唢呐等精彩纷呈的非遗艺术。一刀一刻一世界,一石一人一乾坤,手艺人以錾为笔,以石为纸,将陕北人的生活、精神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定格于精美的石雕艺术中,代代相传。

  绥德石雕,是绥德最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是绥德人赖以生存的“根脉性”文化艺术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霜雨雪的岁月磨砺、传承千年,越来越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非遗魅力。2014年,绥德石雕雕刻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绥德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绥德石雕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历经了原始时期的新旧石器生产和秦汉时期的发展,唐、宋、明、清时期的繁荣与新中国以来的鼎盛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绥德享有“石雕之乡”、“石狮王国”的美誉,凭借优质的山石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孕育出了享誉全国的石雕艺术。敲、切、击、磨、雕声在这里此起彼落,演绎传承着古老的非遗石雕技艺。“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北出的好石匠。”每一件石雕都浸润着工匠洒落的汗水和精心雕刻的时光,留存着祖辈们或浓或淡的生活痕迹。

  石头里的生命与时间碰撞摩擦,便镌刻出了故事。从数千年前的汉画像石到传承至今的石雕雕刻,从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到素雅大方的生活摆件,从气势恢宏的千狮大桥到小巧精致的炕头石狮子,有的耗时数月,有的耗时数年,每一件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彰显着绥德石文化的博大精深。

  素有“绣像的汉代史”之称的汉画像石,作为重要的中华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陕北绥德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绥德石雕形成于秦汉时期,作为一种独立技艺和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绥德汉画像石发掘、收藏始于1952年在绥德县西山寺发现的第一座汉画墓葬,现存的汉画像石以及唐、宋、明的石雕、摩崖石刻,都是其历史悠远的实力佐证。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经过千年风雨的洗礼,历史的原貌早已不复当初,但这一块块会说话的石头依旧隐藏着当年的故事。

  绥德汉画像石数量丰富,内容广泛,被称为是“石质史书”,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与文化文明。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里陈列的110多块绥德汉画像石精品,以惟妙惟肖的艺术神韵彰显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们是来自远古时期的客人,在岁月长河中与我们相遇。

  走进石魂广场,一对巨型石狮映入眼帘,石狮高19.5米,风格迥然、气势磅礴。石狮雄踞其上,俯视名州大地,寓意绥德人民具有胸怀大局、放眼世界、威震八方的英雄气概,堪称“天下第一石雕狮”。21米高的石狮图腾柱、34根狮柱组成的狮柱磴道、五鼓丰登、狮崖、龙柱、石城楼,“石魂”照壁等石雕将民族坚韧的意志藏在肌理中,把绥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石雕技艺和民间艺术精华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砖一瓦有历史,一桥一狮有故事。汩汩流淌的无定河上屹立着一座千狮桥,因桥上雕刻了1008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而得名。桥上石狮子千姿百态,每一个都蕴含着一个故事,beat365入口站、走、蹲、卧、爬、滚、腾、跃、抱等姿态无一重复。石狮子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追求神似,它将人们真情的眼泪和爱的喜悦,绥德男子汉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勇于开拓的创业精凸显于石狮之上,凝聚传承着千年的黄土文化精华。

  “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石狮子是流传于绥德民间的一种吉祥物,炕头石狮子也叫拴娃娃狮子,寄寓着佑护生命的虔诚企盼和祈求幸福安康的愿望。炕头石狮子最大的不过25cm高,最小的仅3cm,一件件形态各异、神形兼备,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意义,佑护了一代又一代绥德儿女,以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融入在绥德的万家灯火之中。

  绥德石雕记录着绵绵不息的生活之美,凝聚着古老深厚的文明基因。绥德石匠们怀着朴素的情怀与技艺,在一块块冰冷的石头上打磨出温馨的故事,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随时间流变,又随时代传承,一招一石,一刀一刻,亦是一匠一心。它们从历史中走来,教会人们与时间融合,又到生活中去。历史翻涌,绥德石雕雕刻仍在继续。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