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beat365入口桂林阳新文:让非遗石雕“活”进千家万户

2023-05-04 23:17:2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石雕,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2008年,石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灵川县潭下镇庄屋村委源口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氏石雕技艺”传承人阳新文近36年来以孺子牛的精神守护、传承这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技艺,并以匠人之心寻求石雕工艺和艺术创作的突破,让非遗石雕“活”进新时代的千家万户。

  近日,记者来到源口村,倾听阳新文讲述他和他的家族与石的“对话”,还有与石雕技艺的情缘。

  源口村位于灵川县城西北15公里,人口900多。村庄三面环山,群山多为石山。采石及石料加工为该村传统副业,历史上许多村民都会石匠活,阳氏家族即为村中石雕技艺的佼佼者。

  52岁的阳新文就出生在源口村的一个雕刻世家。据源口村阳氏族谱记载,阳氏石雕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出生的先祖阳文富。阳文富在明朝景泰年间开始做石雕,距今已560多年。在阳新文建在源口村的百源通达石雕刻艺馆内,还保留着阳氏祖上于宋代雕制的神龛构件和明代雕制的柱础,这些成为阳氏雕刻技艺源远流长的力证。

  在《阳氏石雕技艺谱系传承》中,记者看到阳新文的名字在“第二十代”的名单中。从第一代到第二十一代,从明朝到今天,阳氏一族历经岁月沧桑但对石雕技艺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清晰又厚重。

  阳新文说,他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随着技术的熟练,开石头打炮眼时,他眯着眼睛都可以用锤打中钢钎。那时年轻气盛,他总想着要争气早一点成为像父亲那样的“首事师”。仅用三年的时间,平直、篆刻、圆雕、镂空石雕的四大手法,他均掌握自如,也成为当地最年轻的“首事师”。

  1992年,阳新文前往著名“石雕之乡”福建,以及上海、湖南等地,边打工边向当地雕刻高人学习技艺。他还在桂林愚自乐园做驻园雕塑家的助手长达9年,与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雕塑家合作,协助完成作品80多件组,其自身的石雕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采访过程中,阳新文给记者展示了石雕技艺。一锤一凿间,石料碎片飞溅。酷暑夏日,阳新文的汗也慢慢从脸和脖子间滴落。耗费力气,这仅仅是石雕在体力上的辛苦,心力上的考验更“熬”人。他告诉记者,一件石雕作品,要经过整体构思、精致绘图、准确定点、细腻打磨等环节才能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就会影响整体效果,甚至让石雕作品少了灵魂。

  在生活中,阳新文时常会去看一些古代遗存的雕刻建筑,如源口村祠堂雕花、桂林明代靖江王陵;桥梁如源口村神门江的“朝暮桥”、东宅村的石拱桥等。这些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在曾经的修建过程中,就有阳氏族人石雕技艺的参与和贡献。这一切,让阳新文对自己的雕刻技艺有了更高的追求,也让他倍感传承的担子之重。

  在外打拼了10多年后,尽管已与许多国内外石雕大师交流合作,但阳新文却清醒地开始审视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他决定回家潜心修炼。

  2006年,阳新文返回家乡,开设“愚公刻艺馆”,后改为百源通达石雕刻艺馆,从事传统石雕技艺的学习和研究,也开始收集整理传统石雕石刻技艺在当地的历史和用途。他的錾子、刻刀握得更勤了。

  在刻艺馆,beat365入口记者看到了阳新文雕刻的各种石雕作品,超大型的有石牛、石狮等,小巧的有苦瓜、茄子等;有雕刻手法灵活细腻的石刻拓印版画,也有抽象的艺术观赏品;有实用的生活用品,也有仅供玩赏的小物件等。这些作品,有的耗时数月,有的耗时数年,每一件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彩。

  如今的阳新文,经常参与石雕文物修复工作。他说,石文物修复很复杂,现代工艺很难实现,作为传承人,这几年他先后参与了灵川九屋爱莲和长岗岭生态博物馆石文物修复、桂林中学孔庙府学棂星门修复等。看着古老的石雕技艺为新时代的建筑增光添彩,并注入新灵魂,他更加坚信:在传承老技艺的基础上,必须坚守匠人之心。而阳新文的雕刻作品,也随着他的技艺的提升而深受市场青睐。如今,他雕刻的茶盘、摆件等石雕产品供不应求,工作室年产值200多万元。随着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石雕这门老技艺也在阳新文的助推下,“活”进了千家万户。

  在阳新文看来,以前,阳氏石雕技艺多用于架桥、建房中,创作也多为反映传统文化,技法以传统的圆雕、透雕、浅浮雕、高浮雕为主。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必须在变中求变。为此,阳新文开始把眼光转向石雕技艺之外的园林景观、城市雕塑、景区及展览馆空间设计等领域,并不断吸取众家之长。当众多融合了传统石雕技艺与当代雕塑技艺、设计技艺等的新作品接连诞生,阳氏石雕作品的品质和艺术表现力得以大大提升。

  据灵川县潭下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靠着不断的突破创新,阳新文创作的作品先后在各种工艺品展示中获奖。2010年,阳新文创作的石雕系列获桂林市行业产品评比一等奖;2011年,其石雕作品《玄武大帝》,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2012年,其作品《好事多磨》获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石雕项目类金奖。2015年,阳新文被评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2017年,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氏石雕”传承人揭晓,阳新文赫然在列。2020年11月,阳新文的工作室被中华工艺美术网等单位授予中华工艺美术网非物质文化石雕传承创新基地、文旅教育基地。

  在传承上,阳新文也有着自己的创新思维。在他看来,产业集群化、协会化比单一的授徒来得更有意义。如今,阳新文的徒弟已经发展有20多人,他毫不保留地将石雕技艺传授给徒弟们,且常与他们一起探索石雕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在他的理想版图里,石雕是文化、是商品,更应该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产业集群。这门老手艺,只有汇集众人之力,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在采访的末尾,阳新文邀请记者去看他正在创作的一件石雕作品。该作品是桂林市文物单位联合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委托其雕刻复制的桂林开元寺舍利塔碑。雕刻复制如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石碑,不论从石材选取,还是从字样、花纹设计等,阳新文都做得一丝不苟。几个月下来,由龟趺底座、基座、主碑、龙纹碑额四部分组成的舍利塔碑已完成大部分,再有几个月,这座重型雕塑就将完工。整个工程量巨大,耗时一年多,成本很高,阳新文显然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在他看来,传承祖辈留下来的手工艺,并用这门老手艺去给新时代增光添彩,是物质回报根本无法比拟的。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