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石雕(掖县滑石雕刻)beat365

2023-03-01 00:24:4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beat365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官方人员,以删除词条为由威胁并敲诈相关企业。在此严正声明:是免费编辑平台,绝不存在收费代编服务,!详情

  石雕(掖县滑石雕刻),山东省莱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雕(掖县滑石雕刻)源于宋,兴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明清时期,掖县周围尤其是永安路街道辖区所属村庄,以滑石雕刻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掖县当地成立了莱州市雕刻厂,并有30余村组建了村属雕刻组,从业人员数以千计,使掖县滑石雕刻技艺达到了鼎盛时期。石雕(掖县滑石雕刻)主要经过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四大步骤制作而成。

  2008年6月7日,石雕(掖县滑石雕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6。

  石雕(掖县滑石雕刻)是以滑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掖县地区。

  据史书等资料记载,早在1500年前掖县滑石雕刻就已较为成熟,达到较高的水平,唐宋时期受到朝廷的青睐,已然成为了贡品,莱州石在宋代已然雕刻成器并有一定美誉度。

  明清以来,掖县县城周围尤其是在现永安路街道辖区所属村庄,以滑石雕刻技艺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绝大部分村庄兴起了以雕刻小型摆件为业的滑石雕刻艺人,专刻瓶、盒或人物、花鸟等类刻品,多为家庭作坊式,忙时务农,闲时为艺。此时的刻品主要为狮、兔之类小动物摆件,无规模化生产,以低廉的市价散售,贴补家用。

  清代中期,掖城四关及城郊西南隅、西王里和大原家等村庄,几乎家家从业雕刻。其产品多为猴子及其他小动物,数量最大的属“八铲猴”,因用滑石雕刻,故俗称“滑石猴”。

  清光绪年间,许多雕刻艺人雕刻出旱烟嘴、鼎炉、山水、人物、盘子和瓶插等工艺品,不仅造型准确洗练,而且雕工精微生动,形成了掖县滑石雕刻的独特风貌。

  民国初年,掖县建立了“增兴”和“吉来”两个经营滑石雕刻的商号。他们把掖县一家一户的雕刻品收购起来,销往各地。由于商业的沟通和艺人的漂泊,掖县石雕技艺陆续传到山东省内各地和山东省外的北京、海城等地。后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掖县滑石雕刻业急剧萎落,产品销路日稀,雕刻艺人锐减,雕刻作坊仅剩两家,各有工匠一两人,年耗原料不过5000多公斤,已濒临绝境。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全部终止。

  掖县滑石雕刻的重新兴起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之前的滑石雕刻,原料是零星开采,缺乏规划,雕刻专业户分散不固定,而且产品不定型,销路不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对掖县滑石雕刻非常重视,并将其纳入工业局直接管理,组建了绿冻石矿、滑石矿等进行有计划地开采。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国家开始勘探开发了粉子山镁矿和西青山滑石矿,埋在深层的优质滑石被挖出地面,从而为这项民间美术工艺的崛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1958年,以永安路街道大原家村雕刻组为主成立了掖县雕刻厂,一大批滑石雕刻艺人被汇聚起来,从优选材料、设计造型到雕刻加工、对外销售均有专门科室负责。滑石雕刻业迅速发展到100多个品种,数千个花样,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滑石雕刻队伍。

  掖县滑石雕刻历经一代代艺人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造型圆浑、敦厚、生动、概括,刀法简练、流畅、张扬的艺术风格。

  掖县滑石雕刻的各种原料中,以冻石为贵。因其质地坚韧,纹理自然多变,色彩绿中泛黄,晶莹透明,有岫玉的质感,故又称“莱州玉”,其刻品通称“莱州玉雕”。雕刻艺人以料取材,因材施艺,把原料本身的自然美和创造的艺术美有机地统一在完整的艺术形象之中。所雕仕女,体态优美,婀娜多姿;所雕云龙,翻转腾跃,气魄非凡;所雕群马,豪迈奔放,势若狂飙;所雕蟹虾,剔透玲珑,栩栩如生。滑石质地致密滑腻,有白、黑、红黄、粉红或其他杂色,硬度1~1.5度;既可手工雕琢,也可机械切削。因其性软,不宜精雕细镂。

  根据掖县滑石雕刻原料产地不同,分为原产地石料和外来石料。原产地料包括:绿中泛黄、晶莹透明、有玉的质感的绿冻石,漆黑如炭的黑角石,花似豹纹的豹纹石,以及黄花石、竹叶石、泥瑙石、条纹石、鸡肝石、莱石、毛公石等品种。这些品种或巨或细,软硬适中,可雕琢各种色泽、形态的人物、花鸟等,特别是莱州美术工艺大师们成功地运用原料的天然纹理、色泽,创作的“巧色工艺品”更是“品中佳品”,为许多行内、艺术界人士当成珍品收藏。除掖县当地所产原料外,随着经济发展,流通便利,这里也引进了一部分外地石种,如临朐石、冻石、巴林石、寿山石等,但因价格偏高而难以普及。

  因石料千差万别,艺人要因材定型、因材施刀,所以雕刻的作品常常是同类不同态、同品不同型、同型不同神,各具风貌,绝少雷同。艺人利用自然色彩雕琢的花篮、寿带、牡丹、黑色群马、葡萄、葫芦鸡、人物、国际象棋等,都别具匠心。

  传统雕刻工具除工作台外,大都是简单实用的锤、凿、铲、锉、刀、钻、锯之类。一般采用按规格开料、打毛坯,再雕刻的流水作业。其中雕刻技术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等技法。.上述技法灵活运用,准确到位,恰到好处,才能创作出好的雕品。

  精加工包括上光、打蜡等工序,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起润色、增光、提神作用,为雕刻成品增添了活力和光彩。早期雕刻无此工艺,所雕作品大都经水洗风干后完成,色彩暗淡,没有光泽。后经历代艺人反复探索、试验,创新了融蜡上光法,对滑石雕刻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加工,起到了锦上添花之效,使作品光彩夺目,栩栩如生。21世纪以来,由于水蜡、雾化蜡的运用,不仅方便了加工操作,而且提高了作品的精致度,为掖县滑石雕刻增添了新的光彩。特别是经过人工烧色,更使作品增光生辉,灵动传神。

  掖县滑石雕刻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品种,作品种类繁多,大致分为炉瓶(含盒)、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钮章、文具、器皿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样,因石料千差万别,所以民间美术工艺师们大都有因材定型、因材施刀的技艺,作品几乎没有雷同。掖县滑石雕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作品不计其数,大宗作品有:洗子、狮子、马、龙、象、天女散花、观音、肚佛、八仙、寿星、花山等。

  主要代表作有:《天女散花》《牧童骑牛图》《云马》《二龙戏珠》《太师少师》《月季斗艳》《松鹤延年》《争艳春秋》《大展宏图》《冻石蟹笼》《龙蛋图》《微雕书法钮章》《孙子兵法》等。

  其内容多以生活中的动植物和佛教、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及情节为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为“八铲猴”(俗称“滑石猴”)。“八铲猴”,顾名思义即只用八铲就可雕出一只可爱的滑石猴。其造型准确,神态生动,栩栩如生,产量大,价格低,深得民众喜爱,流布广远。“八铲猴”是掖县民间传统技艺之一绝。

  掖县滑石雕刻至21世纪初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经历一代代艺人相传,已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掖县滑石雕刻是莱州民间艺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丰富的艺术内涵、基本特征及历史传承、技法流派等在中国国内外独具一格,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雕刻工艺史上具有较高地位和研究价值。

  掖县滑石雕刻作品蕴涵着莱州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传达着掖县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民意。深入研究掖县滑石雕刻,对了解莱州民间手工业发展史,充实胶东民间工艺美术史,继承民间优秀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掖县滑石雕刻是莱州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作的艺术精华,是民间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它与其他玉雕种类虽是同宗后裔,但却又呈现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征。发掘、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掖县滑石雕刻,对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发展中国民间玉雕工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转型,企业解体、分散为个体经营,掖县滑石雕刻的整体优势已不复存在。老艺人相继谢世,从业者多为年轻人,对掖县滑石雕刻传统知之甚少,技术功底薄弱,掖县滑石雕刻面临传接断层。由于分散经营、技术基础差,掖县滑石雕刻的往昔魂韵已不复存在。高速电动玉雕机、超声波打眼机、激光、化学等现代化加工方式出现于滑石加工中,机器的加工速度快、价格低,在市场冲击下形成恶性循环。机器生产与传统生产相比,一是一个模子出来比较省事,二是可以大批量快速生产,较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机器做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独创性可言,往昔精美的手工艺为机器所代替,很多传统的优秀作品已失传或即将失传。受类似等因素的影响,掖县滑石雕刻整体上呈衰退之势,亟待加强保护。

  从2003年开始,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已组织专人对掖县滑石雕刻工艺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滑石雕刻协会以及滑石雕刻工艺研究所。同时,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做好掖县滑石雕刻人才、作品、品种、数量等基础资料普查工作,将普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研究、制作、存档,妥为保管,以传后世;特别是对老一辈滑石雕刻大师进行寻访,挖掘、搜集和保存滑石雕刻艺术精髓,采用文字、照片、影像等记录方式,尽量保存原有风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莱州市文化馆获得“石雕(掖县滑石雕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6年9月,掖县滑石雕刻在济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

  2017年6月,掖县滑石雕刻在首届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现场展出。

  1957年,王兆德雕刻的《梅》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了朝鲜金日成主席。

  2007年,毛兴章的作品《丝绸之路》凭借造型圆浑古朴、刀法简练流畅的艺术特点,获得了“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并被日本书法艺术家收藏。

  王兆德的作品《饱饮山泉》获首届“中国石都杯”雕塑作品大赛最高奖项特等奖,他的作品《蟹篮》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王石麟的作品《蛇戏蛋》《母子情》在山东省举办的工艺品评比大赛中双双获奖。

  李宗伟主编,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第1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06,第383页

  俞祖华,周霞,王鹏飞著,璀璨明珠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09,第173~182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