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人类艺术万年史-037》中国商代艺术(下)beat365官网

2023-05-11 15:32: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商代的雕塑艺术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成就。由于正处于青铜盛世,所以在众多的雕塑艺术品中,青铜雕塑的数量最多,所取得的成就最令人瞩目。此外,玉石雕刻也取得一定成绩,不但作为赏玩佩饰之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向着礼器方向发展。

  商代的青铜作品,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青铜鸟兽形器,主要是指模拟鸟兽形状的器物,多作为盛酒器或祭祀的礼器。如鸟尊、象尊、虎尊、犀尊等,还有以两种动物或动物与人组合而成的尊的造型。另一种是青铜器上的立体雕饰,主要是指器物的提梁、盖、耳、足、流等部位或作为器物支座的立体雕饰。

  鸟兽形器如鸟兽尊,作为实用器时往往在顶中心处留有一孔,鸟或兽体中可放酒,鸟嘴或兽嘴处有流,可倾酒。如出土于湖南醴陵的一件商代象尊,其外表呈碧绿色,象体浑厚,以高卷的象鼻为注酒口,全身饰有各种鸟兽纹饰。再如出土于湖南安化的虎食人卣(现藏于日本住友博物馆),全器为一只立坐式的猛虎形,用两爪和虎尾作足撑体。通高36.6厘米。虎张着血盆大口,龇着虎牙,口内有一人头,人惊恐地瞪圆眼睛,虎似欲吞之,此状给人以心寒胆战的感觉。也许它所要表现的正是奴隶主贵族们残民以事神的那种威慑力量吧。此外还有殷墟出土的鸮尊,山东的寿张出土的犀尊等。这些圆雕鸟兽形器既是实用器皿,也是艺术品,它们把动物的形体特征与器物造型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每件都具有巧夺天工的魅力。

  青铜器皿上的立体雕饰,其题材涉及龙、凤、虎、牛、羊、犀、象、怪兽及人物。这些形象虽然具有原有动物的基本特征,但大多都加以变形夸张,也许还有迁就、服从器皿造型的意图。这些雕塑如河南安阳出土的人面龙身盉,其器盖为一个人面。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四个立体头,分别从器腹部的四个棱处伸出,犄角弯曲有力,羊头上饰以雷纹,造成一种雄奇稳重之美感。还有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上的龙虎,山西石楼出土的兽面纹壶上的龙头形提梁等等。至于完全独立的可作为观赏性的雕塑品尚不多,且以玉、石作品为主,青铜作品难以见到。

  石雕在商代还占有一席之地,但数量不多。质料以白石、大理石居多,形象主要为人物和动物。人像一类的如侯家庄出土的白大理石坐像,四盘出土的石雕人像及妇好墓出土的石人等,其身体的比例都不够准确,雕刻的手法也相当古拙。而动物形象的雕塑则要好一些。它们有武官村大墓出土的长达一米多的白石双兽和虎爪人身像,侯家庄出土的石鸮等。其石鸮瞪目仰望,尖嘴紧闭,粗壮的双爪有力地撑抓着地面。圆浑的造型透出一丝神秘感。这些石雕可能是作为建筑上的附件(就像后来的石狮子一样)或作为镇墓的神物,无论其用途如何,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此外,70年代妇好墓出土了一批小型动物石雕,其中有牛、龟、熊、虎、鸟、蜂等,有的可能用作祭祀之,有的可能用于观赏。这些石雕均能抓住对象的基本特征,形象概括,虽无明显动态感,倒也颇具神韵。

  玉质圆雕的人像和动物,以前所见很少。妇好墓中的许多这方面出土物,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它们的窗口。出土的圆雕玉人像通常都呈跪坐姿态,双手扶膝,发式富于变化,衣着也颇为讲究,可见不是社会下层人物。其造型上都不同程度发挥了立体雕塑的艺术手段,形体细部的刻划,比石雕具体,但有些部位(如眼睛)每每采用绘画性的(阴线)手法。动物形象要比人像生动,如小屯出土的长鼻大耳玉象,其形象逼真,肥体长耳,站立扬鼻,于浑朴中见生动。出土的玉熊也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总的看来,商代的雕塑艺术,不论浮雕或圆雕,其作风是写实中具有朴实的装饰趣味;威严庄重之内则有神秘诡怪之感。这正是当时奴隶主重鬼神尚威势的思想反映。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当人们凭借自身的体力和脑力无法征服或理解对象的时候,便转而把希望寄托于神,因此对神的崇拜,在古代世界的人们中是普遍存在的,商代亦然。《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以说明这一点。在这种诸事都要拜神卜筮、宗教活动繁多的情况下,一种兼管这类活动的专职人员就应运而生了,他被称为巫。巫的日常工作是求神问卜、沟通人与神的联系,并且是专业的音乐舞蹈家。我们今天使用的舞字,在那时的巫字为一个字。也许当时人们认为乐舞可以通神,可以娱神,因此,人们通过歌舞,向神祇表示崇拜,祈求保佑。统治者为此更是不借花费巨大的人工、财力来制作精美的乐器,他们驱使艺匠们铸钟镂磬,雕白虎于磬面。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商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该磬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通体饰以虎纹。其声清朗浑厚,堪为稀世珍宝。从磬体上方有显著磨痕的悬孔来看,此磬大概是一件曾被长久使用过的乐器。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商代乐舞很发达,当时已能用石、铜、革、竹、木等不同的质料制成饶、磬、鼓、埙等多种乐器,其中有些乐器是成套组成的,可以演奏出各种优美的乐曲。但是由于革、木、竹这些材料易腐朽,没能保存下来,而石、铜质的乐器有幸保存到今天。1976年6月,在湖北崇阳县大市河的岸边,出土一件商代兽面纹两面铜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铜鼓。

  这件兽面纹两面鼓,凝重浑厚、造型华丽、纹饰清晰、气魄雄奇,极其引人。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2厘米,重约92.5公斤。鼓面呈圆形,素面。鼓身皆为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鼓正中有一盖纽,并有一穿孔,用以系绳。推测,此鼓既可平置又可悬吊。与这件铜鼓形制相同的还有一件,被称为双鸟饕餮纹铜鼓,现藏于日本住友氏处,曾著录在《删订泉屋清赏》、《商周彝器通考》等书内。该铜鼓通高81.5厘米,鼓面直径44.5厘米,其鼓面是横仿蟒皮的纹饰。鼓身两侧各饰一人首。从两鼓的重要特征看,二者应同属商代。这两件铜鼓实物的发现,使我国用铜制鼓的时间,比文献记载提前了1000多年。此外,铙也是商代常用的乐器。湖南宁乡曾出土了重达154公斤的商代四卧虎大铙,在铙口内壁两边各铸对称两只卧虎,装饰手法别具一格。

  商代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是《濩》。它是作为祭祀与炫耀武功的乐舞,濩的字义含有统辖、统率之意。乐舞《濩》实际上是赞颂武力征伐夺权王权的内容,它象征着奴隶制国家权力的威慑力量。此外,据说当时还流行求雨的《舞雩》以及驱疫的《魌舞》等一类的宗教乐舞。beat365官网

搜索